500快3登录_500快3登录
500快3登录2024-04-18

遇见你丨七旬修鞋匠 十四年资助百余名贫困生******

  江苏省淮安市的王建荣, 是一名修鞋匠 ,今年77岁的王大爷 ,3岁时患病导致下肢残疾。为了养活自己 ,他自学修鞋手艺 ,自食其力。

  尽管收入微薄 ,但王建荣老人14年来陆陆续续将修鞋攒下来 的积蓄捐献给了地震灾区居民,累计捐款8万多元 ,先后资助了100多名贫困学生,他 的身残志坚和爱心善举感动了很多人 。今天的遇见你,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身残心善的修鞋老人。

  一大早 ,王建荣的修鞋摊刚开门不久,老顾客们就纷纷上门,不大的修鞋铺 ,渐渐热闹了起来。汪阿姨 是老顾客,自从王建荣搬了地方 ,她几经辗转打听 ,终于找到了老人新开 的铺位 。

  顾客汪谊华:我们在他家修鞋子有二十多年了 ,人服务非常客气 。他手艺可以,他这个人真好 ,像有人着急了 ,口袋一掏没带钱 ,他说没事啊,大姐你拿走。

  今年77岁的王建荣大爷 ,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导致下肢瘫痪。1962年,17岁 的他随父母,作为知青,从上海来到淮安区淮城镇闸北村落户 。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他自学修鞋手艺,并在老淮安城 的镇淮楼路上 ,摆了一个修鞋摊 ,从此开始了46年 的鞋匠生涯。这辆破旧 的手摇车, 是王建荣亲自设计的,如今这辆锈迹斑驳的“老伙计”,不仅是他 的出门走路的“双腿” ,更 是他赖以生存的“饭碗” 。

  王建荣:有了它我就可以来回跑了。控制方向也可以控制动力 。这就 是我 的工具箱,我所有摊位上需要用的东西 ,都摆在这上头 。原来没有这个小屋的时候,我所有做的东西,都来回背,一天来回背四遍 。这个摆东西 的设计都是我自己设计 的。这个车跟我很有感情了,我现在离了它不行 ,它现在就是我 的动力 ,离了它我废人一个 。

  几十年 的风霜岁月,几十年的修修补补 ,将王建荣的一双手变得粗糙 ,手指关节突起变形 ,一双因残疾而无法行走的腿,每逢刮风下雨 ,总是钻心地疼 ,但 是老人那颗善良而火热 的心 ,却见不得别人吃苦受困 。2008年,汶川地震 ,看到电视上一幅幅灾后画面 ,他坐不住了 ,带着一张张零钱以及存折“凑”出来 的4000块钱 ,赶到了当地的红十字会 。当听说王建荣要捐出4000元时 ,工作人员深深地被眼前这位残疾老人感动了。

  王建荣:人家很客气跟我讲,老爹你有什么事情?我说我想捐款,他一愣,你要捐多少啊?我就举4个手指头 ,别 的话也没说,因为那块人很多。捐40啊?不 。400啊?不 。不是 的。那你捐多少?我说捐4000 ,但 是我跟你说开了 ,我不记名 ,不要你们宣传 。不要登报纸 ,我就这三样条件 。

  “靠自己做慈善”,这意味着王建荣捐出的每一笔善款,都来自这一笔笔不起眼 的修鞋钱。早上七八点开始修鞋 ,晚上五六点左右收工 ,一天最多修几十双鞋,一双鞋 的“利润”只有块把钱。

  王建荣 :现在许多年轻人消费观念变了 ,都有钱了 ,要好看,稍微坏了一些就不要了,现在修鞋子的基本都 是中年人 、老年人。一天三十 、二十也有 ,五六十 、七八十也有,这个东西很难说,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生意 ,一个月的话有一千几百块钱 ,还 是弄得到 的 。平均三四十 、四五十块钱一天还是有的 。

  汶川地震4000元、雅安地震2000元 、鲁甸地震2000元、给村里特困户捐款捐物、长期资助贫困学子,累计帮扶特困学生100多人 ,王建荣用一针一线 的微薄收入,在短短十四年间 ,累计捐款8万多元 。老顾客王国梁老先生,与王建荣相识多年 ,谈起老友无私捐助的善举 ,老人家打心眼里感到敬佩 。

  顾客王国梁 :像现在给你弄一个鞋子,整个针线全部上的话,也不过才十来块钱 ,像我这个弄弄 的话 ,他有时候都不收钱 。有时候收个块把两块钱,但 是他点点滴滴攒下来七八万,像一般人家,像他这样 的生活困难的人家,也属于一笔巨款了。

  将心比心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王建荣老人捐出的每一分钱 ,都来自一笔笔不起眼的修鞋钱 。修一双鞋的也就赚个块把钱。四十多年 的修鞋生涯,王建荣也吃了不少苦。这一路 ,他也受到过社会各界 的帮助 。所以感同身受 ,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老人总 是愿意伸出援手 。

  这么多年,王建荣老人凑好钱了就会到当地的慈善总会捐款,一来一去之间 ,不断传递着爱心善举 。而许多受资助 的学生也早已把他当作了亲人 。临近春节,老人资助过的大学生杨文婧 ,给他打来了视频电话 。

  临近春节,王建荣曾资助的大学生杨文婧 ,给王大爷打来了视频电话,向王大爷问好 。

  受资助的学生杨文婧 :爹爹好,现在天冷了,一定要注意保暖 ,保重身体。特别感谢爹爹之前对我的资助。

  王建荣 :你马上毕业了,走向社会了 ,有工作了 ,要更好地团结同志 ,去做自己力所能及 的工作 ,看到有困难的人 ,你再去帮助别人,就是对爹爹最好 的回报了 。

  六年前,在一次偶然的捐资助学活动中,杨文婧与王建荣大爷结缘,从她上高中起 ,老人每年固定给她资助2000元,作为学费和生活费。

  受资助的学生杨文婧 :要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话,我也会继续像王爷爷学习 ,像王爷爷一样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尽己所能地去帮助和我一样 的家庭贫困 的学子完成学业 。

  临近春节 ,王建荣早早赶到当地的慈善总会进行捐赠 。五块 、十块 、一百块……他仔细数着自己劳动所得,将近一段时间积攒 的五百元交给工作人员。

  淮安市淮安区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衡志慧:王大爷他每年都来,来了就是帮助一些贫困生,或者贫困家庭 ,人家需求的他都会来捐一点 。他每次来的时候 ,钱都要放在他那个旧包里 ,那个旧包真的用了很多年了 ,每次来都 是那个旧包 ,其实他 的衣服穿得也很旧的 ,他真正是很节俭的一个人。

  这些年,王建荣的爱心善举 ,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越来越多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将涓涓细流汇聚成爱心星星之火 。

  淮安市淮安区慈善总会募捐部部长张福淮:王大爷的爱心行动 ,感染了他身边 的人,这种爱心 的活动一个接一个 ,做慈善的人更多了 。

  最近天气寒冷 ,王建荣原先户外临时摊点 ,没有任何遮挡 ,刮风下雨不方便 。了解到王大爷 的实际困难 ,城管队员周学礼骑上电瓶车 ,带着老人走街串巷 ,寻找新的地点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寻找,最终给他在当地 的一所中学门口 ,找到了一处合适的位置 ,安排了如今 的这个爱心小铺。

  淮安区城管执法大队大队长周学礼 :下一步我们把这个爱心小屋再提升一下,夏天给他屋里装个风扇 ,冬天有电了再给他弄个取暖器 ,我们一起把这个温暖传递下去。

  傍晚五点半,路灯渐渐亮了起来 ,王建荣也结束了自己一天辛勤 的工作 ,收拾收拾工具,骑上自己 的手摇车,回到家中 。

  王建荣 :这个事情我会永远地做下去,做到我自己不能赚钱了为止 。我帮助了他人 ,但是我自己心情好,也可以这么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心中有光 朴素 的生活也幸福

  修一双鞋,几元钱 。而王大爷却能在14年间累计捐款8万多元,算下来每年就是几千元 。必须说的是,这笔钱 ,攒得不容易 !这笔账里 ,有王大爷 的勤劳 ,也有他 的节省 ,更有他不求回报 的爱心 。

  王大爷 的手艺 是修鞋,修好了鞋 ,穿鞋的人就更好走路 。而王大爷 的爱心,也让更多人 ,特别是更多孩子 的人生路,走得更平坦、更温暖。

  而在王大爷无私帮助其他人的时候,王大爷 的身边,也有很多人在关注他、帮助他 、加入他。

  王大爷的日子 ,其实如果用物质来衡量,并不算大富大贵,但是 ,有养活自己 的手艺 、有相濡以沫 的爱人,心中有温暖的光,这样 的日子,就 是幸福 的 。

  (总台记者 杨滢 黄成 孙晓璐 周俊 韩磊 淮安台)

500快3登录

(新春走基层)85后青年返乡“跳农门”:从“水土不服”到逐梦乡野******

  图为张鹏为刚刚破土 的秧苗浇水。 曾令刚 摄

  中新网兴安盟1月10日电 题 :85后青年返乡“跳农门”:从“水土不服”到逐梦乡野

  作者 张玮 曾令刚 张禹

  弯腰起身,手里锋利 的刀片把一盘南瓜苗挨个斜着削去真叶和一片子叶;坐下,拿起一棵黄瓜苗 ,斜削去茎根部 ,并与南瓜苗刀口处无缝贴合 ,再用红色小夹子夹住……

  嫁接秧苗 的整个过程不过两三秒,农技师张鹏手法娴熟 ,一气呵成 。

  新春将至 ,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兴安盟突泉县白雪皑皑 ,映衬着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内道路两旁刚挂上的红灯笼分外鲜亮 。

  而园区 的温室大棚里满目绿色 ,农技师们正忙着育苗和嫁接秧苗 ,为今年 的蔬菜 、水果种植开个好头 ,孕育春 的希望 。

  图为农技师们嫁接秧苗。 曾令刚 摄

  “南瓜子要平着放 ,芽要放在正中间 ,撒过水后再覆盖保鲜膜,膜的厚度也 是有讲究 的,太薄太厚都会影响出苗率……”张鹏一边忙乎自己手里的活儿 ,一边不停地帮助农户答疑解惑。

  张鹏介绍,播种深度控制在1.5厘米左右,种子6天就能破土而出。“这样 的话 ,13天后嫁接黄瓜 ,正月初六就可以交付订单。”

  这个春节,张鹏和农技师们要完成18万株 的蔬果秧苗订单生产。“这批苗主要销往兴安盟境内和吉林省的部分地区 ,今年总共能育3批次 ,育苗300万株左右,毛收入能达到150万元。”

  12年前,“85后”的张鹏选择返乡“跳农门”,从“水土不服”到得心应手 ,如今 的他已经将梦想 的种子埋进乡土,并生根发芽。

  回首一路走来 的育苗时光 ,张鹏感慨颇多。

  2010年,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后 的张鹏参加了突泉县组织的赴山东寿光学习育苗技术 的活动 ,半年多后 ,张鹏回乡开始尝试育苗。

  “但第一茬儿西红柿就遭遇了‘水土不服’ ,因为水 、温度、土壤 的差异 ,西红柿成熟后还没有手掌大 。”关于第一次育苗 ,张鹏记忆犹新 。

  图为张鹏为村民传授育苗技术。 曾令刚 摄

  张鹏说,当时好多人劝他放弃 。“但我更想坚持 。”

  于是 ,张鹏改变策略,跑去和当地 的“土专家”请教,鞋跑坏了好几双,笔记记了一摞又一摞,不断地尝试 、总结。终于,他创新推出育苗和嫁接为一体 的新方式 。

  2014年 ,张鹏育出 的黄瓜苗抗病力极强,且采摘期能延长2个月 ,种植收益能提升30%。这一年,张鹏打开了市场,在政府给予的60万元产业资金的补贴下 ,他建起8个温室 ,成立了自己的农业公司 ,开始规模化、工厂化育苗 。

  现在,张鹏 的团队一年要培育300万株蔬菜 、瓜果、花卉秧苗上市。

  除了秧苗成活率高 、产量好 、抗病性能强,张鹏还提供售后服务,“主要是技术指导 ,什么苗木适应什么水肥、喜欢什么温度,都要细致地教给农户 。”如今 的张鹏被内蒙古自治区农牧部门认定为“基层农技推广员”。

  图为郁郁葱葱 的育苗棚。 曾令刚 摄

  “今年我又定了3000颗柿子苗、3000颗黄瓜苗,他家的苗成活率高,果实成熟后销路也好 。”种了20多年大棚蔬菜的“老把式”何凤军每次来定苗都要和张鹏探讨一番种植技术 。

  在张鹏的带领下,当地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到大棚种植中 ,亩年均收入均突破5万元。

  忙完春节这一阵儿 ,张鹏计划继续外出考察学习,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 :要尽快攻克西红柿耐储存但口感硬 的问题 ,早日推出口感型西红柿秧苗 。

  在张鹏眼里 ,嫩绿的新芽不仅代表春的喜悦 ,更孕育着农户们新的希望。“2023年,希望我们能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 ,让温室大棚成为种植户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00快3登录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