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世纪 - - (中国)百度热搜
五五世纪2023-01-31 16:05

五五世纪

兰州 的魅力和底蕴******

  一个城市的标志 ,其特色最鲜明者 ,或自然风景 、或人文踪迹 、或绝味吃食 。身处兰州 ,在一套书、一碗面的墨香与滋味中,也许能品味出这座城市 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底蕴。

  一套文溯阁《四库全书》——

  白塔群山间 书香自袅袅

  兰州南有五泉山 ,北有白塔山 ,黄河蜿蜒 ,穿城而过 。九州台属白塔群山 的一座高山 ,海拔2000米左右 ,其形峭拔 。登上九州台 ,南向俯瞰阳光下的黄河,金波涌动,滔滔东去,令人心胸旷达。一座藏书馆阁背靠九州台主峰,蓝瓦飞檐 ,稳坐于九州台的翠色之间,存世三部半的《四库全书》,其中一部就保存在此。

  清代乾隆年间开四库馆 ,历十余年而成《四库全书》。初缮写4部 ,分贮于圆明园文源阁、故宫文渊阁 、避暑山庄文津阁 、盛京(今沈阳)文溯阁 ,后续抄3部 ,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 、杭州文澜阁。文源 、文汇、文宗三阁之书,均已毁于战火 ,文澜阁之书则部分散佚 ,称为半部 。如今,文津阁之书藏北京国家图书馆 ,文渊阁之书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溯阁之书藏兰州九州台。

  文溯阁《四库全书》囊括书籍3474种 、6144函、36315册 ,为清代以前学术总汇 、典籍渊薮,堪称文化瑰宝 。

  沈阳文溯阁《四库全书》何以移至兰州 ?

  文溯阁《四库全书》曾于1915年始运存故宫保和殿10年 ,之后回归沈阳 。新中国成立之初,其又运至黑龙江省4年余 ,再归沈阳 。1966年 ,文化部将其拨交甘肃省图书馆收藏,当年10月运至甘肃,栖身于兰州郊区永登县4年8个月。自1971年6月至2005年7月 ,文溯阁《四库全书》则一直存放于兰州近郊榆中县木林沟 的专修书库中 。因兰州一带气候干燥,温度适宜,历经数十年 ,书籍没有发现潮湿 、发霉和长毛现象,也无污染或人为损坏 ,原有的黄斑也未扩散 ,且还有所淡化。2000年前后 ,甘肃省决定立项修建文溯阁《四库全书》专藏书库,经过论证 ,选址九州台,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于2005年7月8日落成并投入使用,书籍全部装入新制作的香樟木书箱。

  《四库全书》以经史子集为经纬,标四色喻四季 。与另外两部半一样 ,文溯阁《四库全书》以绢为封面,经部书籍为青绿色 、史部书籍为赤红色 、子部书籍为白浅色、集部书籍为黑深色。皇皇典藏中 ,包含了中华民族对自然 、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思考总结 ,蕴涵智慧和力量 ,充实了中国人 的知识世界 ,体现了深邃 的东方情怀。

  近日 ,文溯阁《四库全书》 的数字化工程已宣布竣工。对于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 的古籍文物而言 ,将其保护好 、传承好 、发展好 ,做好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 ,就 是真正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

  最是书香能致远,文化始终 是一座城市历史 、现实与未来的底色 。2019年8月21日下午 ,习近平总书记在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指出 ,要提倡多读书 ,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总书记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 !”

  一碗兰州牛肉面——

  古道驼铃响 河畔面飘香

  兰州之韵,凝结在浩繁卷帙中 ,也飘荡在人间烟火里 。

  丝绸古道驼铃声,黄河两岸面飘香。生长于兰州者,有 的早晨 、中午两顿都吃兰州牛肉面,兰州人聊天时经常会谈论哪一家牛肉面馆 的面更好吃 。“牛大” ,这 是兰州人对牛肉面的爱称,透露出日常相伴 的情愫。“扎碗牛大 !”兰州人如此说吃牛肉面。

  据统计,在全国各地 ,兰州牛肉面馆超过6万家,单单是兰州市就有牛肉面馆1200多家,每天卖出200万碗牛肉面 ,可见这一碗面在兰州人生活中的位置及其影响力。

  外地客人到兰州 ,去牛肉面馆吃面,站在窗口递小票时,窗口内 的小哥会问“吃什么 ?”原来 ,兰州牛肉面 的面型分为毛细 、细 、三细、二细、二柱子 、荞麦棱、韭叶 、薄宽、大宽……食客需要明确告知 ,这样,现场拉面条的小哥才能准确满足客人对面型 的需求 。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 ,兰州牛肉面色彩斑斓。这 是因为兰州牛肉面的标配 是切碎的青蒜苗、白萝卜片、量足足 的红色辣椒粉油、香菜叶等 ,于是就有了这样 的解释:“汤色清亮,萝卜片洁白 ,辣椒油鲜红 ,香菜蒜苗翠绿 ,面条柔滑透黄。”

  兰州人将辣椒粉油称为“辣子” ,用于牛肉面的辣椒粉 是过了油的 ,称为“油泼辣子”。一些外地游人起初会被那么多的辣椒粉吓着 , 是不是太辣?其实 ,远不像湖南 、四川、贵州等地辣椒的辣度,兰州牛肉面 的辣 是微辣,主要 是提香 。当你享用完这碗牛肉面,低头再看一下碗中 的余汤 ,只见汤表层 是悠悠漂动的青红两色,这就应了中餐讲究的“色香味”之色 ,许多食客会忍不住“呼噜”“呼噜”喝上几口牛肉面汤。传统的牛肉面汤很有营养,据说是由牛骨头熬制四五个小时而成 ,并且按比例配有草果、花椒、干姜、桂皮 、茴香等香料 。若想多吃点儿牛肉,还可以论斤现称,兰州牛肉口感细腻 ,品质上好 ,广受食客称赞 。

  当然 ,兰州颇具特色 的风物远不止于此,在兰州生活的居民或者来过兰州的游人都能够举出很多。比如,兰州 是全国唯一黄河穿越市区的省会城市 ,两山夹一河,东西狭长 ;夜晚 的兰州灯火璀璨 ,登上南面五泉山之制高点三台阁北望,但见白塔山下 的金城关恢弘绚丽 ,中山铁桥上的人流穿行不息。

  如今,“强省会”理念深入兰州人之心 。“强省会”到底该怎么强?经济强固然 是题中应有之义 ,人文关气运 ,文化强也不可或缺 。品味兰州 ,品的 是穿越时空 的深厚历史底蕴 ,更是如今兰州文化兴、文化强 的生动图景。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香江蓝天“护卫先锋”王海旭:“发发必中”构筑空天盾牌******

  中新网北京10月13日电 题:香江蓝天“护卫先锋”王海旭:“发发必中”构筑空天盾牌

  记者 郭超凯

  盛夏子夜 ,一场多军兵种检验性模拟对抗演练在香港东南方向拉开帷幕 。驻香港部队某分队装备车辆集结编队,迅速抢占阵地 、做好战斗准备、静待“敌机”入网。

党 的二十大代表、驻香港部队某部分队长王海旭 驻香港部队供图党 的二十大代表、驻香港部队某部分队长王海旭 驻香港部队供图

  突然,目标雷达上出现多个亮点 ,“敌机”分批次 、多角度 、短间隔向发射阵地进袭 。

  “目标贴近海面向我飞行,接近抗击最低点……”听着作战参谋焦急的报告声,党的二十大代表 、驻香港部队某部分队长王海旭一言不发 ,目光死死盯着雷达显示器 。

  “3发导弹 ,连续抗击!”终于等来最佳制“敌”时机 ,王海旭一声令下,导弹精准“击中”目标 ,再一次续写分队组建以来“发发必中”的光辉战绩。

  从西北边陲 ,到白山黑水,再到香江之畔 ,王海旭把铿锵脚步谱成忠诚音符。

  足迹几乎在边境线画了一个圈

  2004年 ,王海旭从内蒙古赤峰以优异成绩考入国内一所“双一流”大学 。谈及儿子,父母满是骄傲与自豪。谁曾想 ,王海旭入学不到一年 ,就被一张征兵海报点燃了携笔从戎的梦想。他不仅背着父母“偷偷”报了名 ,还主动申请到新疆戍边……

  西北边陲的漫天风沙没有让王海旭心生退却,反而让他坚定了矢志报国 、建功军营 的信念。他铆足劲摔打自己 、磨炼自己 、提高自己 ,很快崭露头角,第二年便考学提干。毕业分配时,本来有机会选择到经济发达城市或离家较近地区工作,但王海旭又“自讨苦吃”地把自己“折腾”到了东北边防一线……

  2019年12月 ,王海旭和妻子张晶玮刚刚结束6年的爱情长跑,步入婚姻殿堂 。新婚燕尔的王海旭突然接到上级通知:选调驻香港部队某部工作 。

  这次去香港 ,不仅要面临夫妻两地远距离分居 ,还要面对全新的环境 、全新 的岗位 、全新 的挑战,王海旭心想 :作为丈夫,选择照顾家庭 是情理所在;但作为军人 ,祖国有召唤 ,我义不容辞。

  出生于内蒙古,当兵在西北,提干赴东北,选调到香港 ,王海旭 的足迹几乎是在祖国边境线画了一个圈。

党的二十大代表、驻香港部队某部分队长王海旭 驻香港部队供图党的二十大代表、驻香港部队某部分队长王海旭 驻香港部队供图

  “就算大海捞针也要给它捞起来”

  对于防空兵来说 ,及时发现目标 、准确识别目标 ,才能稳定跟踪目标、精准打击目标。

  2020年,王海旭带队赴华北某地执行打靶任务。受海面天气 、浪涌、风速等自然因素影响 ,海杂波使雷达屏幕一片雪花 ,从中识别目标犹如大海捞针 。

  “只要打赢需要,就算是大海捞针也一定给它捞起来 。”王海旭专门成立技术攻关组,天天铆在海边阵地上 ,搜集数据、分析波形 、研判规律,有时说梦话都 是技术参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千组数据对比分析中,原本杂乱无章 的雷达噪点图变得有章可循,海杂波对弹炮系统的影响也被一一找出 。在地空模拟对抗中,王海旭带领分队精准识别责任区内十余批空中目标 ,综合评分位列前茅 。

  过去,王海旭一直在西北、东北等内陆地区执行防空任务,来到香港这个滨海环境 ,过去引以为傲 的“拿手活”也遭遇到了陌生地域 的“拦路虎”。

  看到分队荣誉室里一枚枚沉甸甸 的奖牌,凝视着导弹“发发必中” 的纪录,王海旭暗下决心:归零从头学 ,整装再出发。他反复翻看教材,笔记密密麻麻记了3大本 ,一些干部骨干都被他问得“不耐烦”。3个月下来 ,王海旭对分队数十种专业如数家珍,数十台装备性能参数都“一摸准”“一口清” 。

  2021年7月 ,西北大漠深处精兵云集 、硝烟弥漫,某实弹战术演习的“压轴大戏”拉开战幕 。轮到王海旭所在分队实弹射击时,突然刮起了沙尘暴 ,顿时狂风大作 ,黄沙漫天。

  突如其来 的恶劣天气极大地增加了实弹射击难度 ,射击窗口期只有短短20多秒,所有人心里都捏了一把汗 :打还是不打?

  就在大家思忖着可能会因为天气条件恶劣而放弃实弹射击时,话音器里传来王海旭坚定 的命令 :“发射 !”

  瞬时,3枚导弹刺破苍穹直冲云霄,十几秒钟后目标雷达回波信号消失:3发全中 !“打 的就 是极限 !”

党 的二十大代表、驻香港部队某部分队长王海旭(右一) 驻香港部队供图党的二十大代表、驻香港部队某部分队长王海旭(右一) 驻香港部队供图

  以头雁高飞带动群雁振翅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在王海旭看来,自己过硬不算本事,关键还得带出过硬团队。

  为了营造浓厚的谋战研战氛围,王海旭在分队广泛开展向战场学 、向科技学 、向官兵学 、向厂家学 、向兄弟部队学“五学”活动 ,创新开设军情研究室 ,带头走上讲台当教员,带领骨干逐个专业、逐台装备学习钻研。

  有时,为了验证一个动作的可行性 ,白天,王海旭钻进兵器车,反复试验操作 ;晚上 ,他复盘历年对抗视频 ,一帧一帧看 ,不放过任何细节 。

  “找分队长?去阵地 。”官兵们都说 ,无论是休息日还是节假日 ,王海旭总是在阵地上“泡着”。就连宿舍也被他装点成了“私人阵地”——一本本防空作战书籍 、一个个地空导弹模型、一张张模拟抗击流程满带“战味”。

  一次 ,导弹测试班用近4个多小时才测出 的300多项导弹数据 ,王海旭一眼便发现了电压参数存在异常 ,比标准值高出了0.2伏。这让干了8年导弹测试的班长深感惭愧 ,不由得叹服分队长的“火眼金睛” 。

  头雁高飞带动群雁振翅 。这些年 ,王海旭带头攻关 ,创新“融入体系尽远侦 、区分火力同步打 、集火抗击重点防”等一批新战法 ,研创“夜间微光标定法”等小革新 、小发明76项,其中濒海地区抗海杂波防空等3个战法被上级授予战法创新奖 。

  军旗猎猎耀香江 ,使命如虹催征程 。王海旭道出了一代代驻港军人的铮铮誓言 :“香港有我,请党放心!”(完)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