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平台|500平台
500平台2024-01-28

浙江如何让城乡百姓“住有宜居”?******

浙江如何让城乡百姓“住有宜居” ?

  图为临平门户客厅艺尚小镇城市新区风貌样板区。浙江省风貌办供图

  中新网杭州1月9日电(张煜欢)近五年来,浙江全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城乡融合不断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3%;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增长至47.9平方米 ,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达22.6% ;率先在省域层面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率先全面 、全域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9日,浙江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杭州举行 ,一份有关“安居”的成绩单也随之发布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该省目标今年新增未来社区300个以上 ,未来乡村200个以上 ,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让更多人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安居再到住有宜居 的“安居梦”。

  为人民群众安居托底 、增进民生福祉 是共同富裕 的应有之义。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应柏平在会上介绍,过去一年 ,该省谋划确定“1+3+n”目标任务,打造1项省级重大标志性成果 、形成3项省级突破性抓手、推进n项重点工作 。该省已累计开展六批783个未来社区创建,完成两批共108个未来社区验收 ;推进212个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建设,公布三批111个城乡风貌样板区 。

  与此同时 ,该省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全面提升 ,去年浙江新通车城市快速路120公里 ,整治起伏道路500公里 、“桥头跳车”桥梁316座;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16个 ,新增设区市主城区停车位12.3万个,新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3.8公里 ;新增国家级传统村落65个。建成各类绿道2050公里。

  “如何从安居这个基点出发,以完善社区功能为切入口,全省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 ,探索形成一整套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的路径模式 ,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 是住建领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命题 。”应柏平说 。

会议现场。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会议现场。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他表示 ,居住条件是人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指标,如何加快推动“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向“更舒适 的居住条件”转变,事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新征程上 ,我们要以实现住有所居 、住有安居、住有宜居为梯次愿景,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 、租购并举 的住房制度 ,着力提升住房居住品质,更好满足多元化居住需求 。”

  未来社区方面 ,今年该省将完善“普惠型+引领型”社区建设标准和全域未来社区试点建设要求,推广单元化更新建设模式,在部分街道或区域推动实现全域覆盖。目标全年新增未来社区300个以上 ,累计突破1000个,建成150个以上 ;完成600个以上城乡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验收 。未来乡村方面,该省目标全年新增未来乡村200个以上 。

  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方面 ,浙江目标全年建成50个城市风貌样板区、30个县域风貌样板区 ,从中择优公布20个“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城市样板区” 、10个“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县域样板区”,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住房让百姓更满意” 。

500平台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丰厚滋养******

  作者:陈祥健(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 ,陈荣文(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 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 、坚定捍卫者。”这一重要论述 ,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更好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 是中华文明 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 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 的宇宙观 、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法律 是成文 的道德,道德 是内心的法律 ,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宇宙观 、天下观 、社会观、道德观等 ,也一定会在社会治理观中得以体现 ,并通过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形式予以表达,用以规范秩序 ,成风化俗,引领风尚。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法治观念、法治原则 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启迪。比如,“法”须“道”统的“道”“法”关系论 ,为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一首要原则,明确全面依法治国 的正确方向提供了有益启迪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借鉴 ;“观俗立法”的法治经验,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明确法治道路应当建立在自己 的国情基础上提供了历史智慧;“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的治国方略 ,为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法与时转”“治与世宜” 的社会治理观,为健全和完善适应实践发展需要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了理念启迪;“法立,有犯而必施”和“难于法之必行”的治理经验 ,为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供了历史依据 ;“得其法”与“得其人”并重 ,“人法兼资 ,而天下之治成”的法治实施思想,为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积蓄全面依法治国重要力量提供了思想基础 ;“人不率则不从 ,身不先则不信”“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等正反两方面的强调 ,为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贡献了治理智慧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的治吏思想 ,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找到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提供了法律文化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许多思想精华 ,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理论支撑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挥了不可或缺 的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在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 ,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 的法律文化 。对我们先人所留下的丰富 的法制思想、深厚 的法律文化,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数典忘祖 ,而应该挖掘和传承其中精华,汲取营养 ,择善而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 、积极倡导 ,而且为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树立了光辉典范。在指导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经典名句来揭示法治建设 的历史底蕴 、民族特色和文化血脉 。比如 ,他用“法者 ,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国无常强 ,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来宣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国策 ;用“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来阐释以良法促进发展 、保障善治 的重要意义;用“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 ,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来揭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 、反映人民意志 、体现人民利益 的法治理念的重要性 ;用“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来强调法治建设 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法律的实施 ,在于通过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推进法律正确实施,把“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 ,等等。这些精彩用典 ,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之间的渊源关系,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鲜活 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在融通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党领导人民进行法治探索成功实践、人类法治文明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成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 ,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丰润和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丰厚滋养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 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法治思想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法治领域 的重要理论成果,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通结合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定法律文化自信 ,赓续法律文化精神血脉 ,弘扬法律文化民族品格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结合新时代伟大变革 、伟大实践、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赋予其新 的时代内涵,为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 、时代之问提供有益历史经验和法治智慧启迪。

  加强基础性整理工作,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的起源、发展 、流变、实践,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法律思想 、法律理念兼收并蓄,理顺传统法律文化 的发展脉络 ,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一脉相承的内在精神 ,整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丰富表达,凝练形成中华民族法律制度 、法律思想、法律文化、法律精神的独特标识。

  全面系统地对律、令、格 、式等成文法源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对判词 、契约 、民俗、家规家训 、族规族训等司法守法行为规训中的优秀法律文化因子进行挖掘 、梳理与拓展,加强对法律文化典籍、文物和历史遗迹 的保护和整理 ,让书写在古籍里、蕴藏在文物中 、凝结于遗迹处 的优秀法律文化彰显出来 、鲜活起来、传承下去 。

  研究总结中华传统文化之“道统”与古代中国“礼乐政刑”之“治统” 的关系,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礼法”之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总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引领机制,研究总结中国古代法制的整体架构 、核心内容 、内在逻辑、实施效果 ,研究总结其成败与得失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

  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阐释 、宣传上下功夫,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结合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化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当代法律理念和先进法律意识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 ,学古而不泥古,破法而不悖法 ,“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让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永续源头活水 ,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06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00平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