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 - 55世纪
55世纪2023-01-31 16:05

55世纪

聚焦重点领域 系统谋划未来产业发展******

  作者 :鹿文亮、王晓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绿色低碳、基因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孵化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些都为我国开辟新赛道 、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创造了能力和条件 。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 、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 、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多部委提出要布局和发展未来产业。科技部 、教育部发文确定了10个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以及1个建设试点培育。进一步明确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推进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培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具备发展未来产业 的能力和条件

  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 、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绿色低碳 、基因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孵化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些都为我国开辟新赛道、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创造了能力和条件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已经构建了从国家到区域的科技创新体系 ,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先后布局了一批大科学装置 ,为我国在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方向 的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 。国家层面支持有条件 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的高地和创新要素 的汇聚地 ,构建了“国家+区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由国家科研机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构成 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能力 。

  在产业发展方面,近十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在部分领域形成了全球影响力。我国在5G 、北斗、高铁 、特高压、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 ,构建了完整 的产业链条,产销量连续多年位于全球第一。我国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中国企业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达到38.2% ,并逐步拓展5G在工业、交通、制造等多个行业的融合应用 。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 的成就,为我们开展前沿技术创新及发展未来产业奠定了基础 。

  从发展经验来看 ,我国初步探索了前沿技术创新 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积累了培育未来产业 的经验。过去十年来,依托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我国在创新主体和平台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了包括人才 、知识产权 、风险投资等在内的要素和市场体系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领域发挥了民营企业和平台公司 的创新作用 ,在高铁 、特高压等高端装备领域探索新型举国体制 ,积累了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经验 。

  面向重点领域布局未来产业生态体系

  未来产业具有依托新技术 、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和扩展新空间的“四新”特征。发展未来产业要充分考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还要考虑到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和不确定性。为此 ,要统筹布局 ,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通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来实现未来产业落地发展。在特定区域先行先试 ,通过创新政策 、创新场景培育一批“新物种”企业,构建未来产业生态 。

  首先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明确我国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未来产业 是由重大前沿技术创新驱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具有支撑引领作用 ,当前处于萌芽或产业化初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 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但从技术发展趋势和未来消费需求升级来看 ,未来产业 的发展又有一定的确定性。以“十四五”规划中未来产业 的六大领域为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加快推进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 、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确定优先发展的未来产业方向,进一步组织攻关一批需要重点突破 的关键核心技术 。

  其次,加快推进前沿技术 的产业化落地 ,建设一批“未来+”应用场景。将未来产业的创新技术与行业需求进行匹配,探索未来产业技术和产品的重点应用领域。面向“未来+”场景,推进“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场景应用”的融合创新 ,打造未来城市、未来能源、未来交通、未来制造、未来农业、未来健康等重点场景 。发挥场景创新的牵引作用,率先引导一批技术成熟度高 、产业化能力强 、市场需求旺盛的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在应用场景和行业领域产业化落地 。

  最后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培育未来产业创新生态 。遵循从前沿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应用 的发展规律,以原始创新为引领,按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生态培育”的发展思路,制定一批创新政策和管理规范 ,攻克一批战略性和引领性 的前沿技术,孵化一批未来产业“专精特新”和“新物种”企业 ,建成一批未来产业示范应用新场景,培育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 。

  为未来产业配置资源要素和发展空间

  发展未来产业具有战略意义,但由于未来产业成熟度较低 ,回报周期长,早期应给予引导与支持。一方面 是将资金、人才等要素向未来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倾斜,提升产业成熟度 ;另一方面则 是通过模式创新和领域开放,为未来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

  一 是引导科技研发项目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倾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面向我国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相关部门、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自上而下地布局科研项目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倾斜 。针对产业发展 的短板环节和可能形成战略长板 的领域方向,引导战略科技力量增加研发投入 。

  二是建立未来产业创新激励政策,汇集未来产业资源要素 。制定财税、金融 、人才等产业政策 ,并在未来产业先导区先行先试,利用产业政策汇集人才、资金等要素,并探索政策 的精准性和效能。政府层面设立未来产业“母基金”,并与市场资金共同设立专项“子基金”进行投资 ,同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选择作用。发展与安全并举,加强金融监管 ,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 。

  三 是鼓励模式创新与新兴领域探索 ,为未来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在涉及国家战略的未来产业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技术攻关组织和产业化推动作用。在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未来产业自主创新领域 ,发挥政府采购等的作用,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市场空间 。

国 是访问|2023年中国经济能否重回“合理增长区间” ?******

  文/庞无忌

  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多重下行压力,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据专家测算 ,疫情暴发以来的三年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低于5% ,实际增速低于经济潜在增长率。

  这种状况必须及时扭转!

  年末 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 、提振各界信心的重要信号 。逐渐走出疫情影响 的2023年,中国经济能否回归“合理增长区间”?明年经济增长有哪些有利因素?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

  康勇预计2023年中国GDP有望实现5.2% 的增长 。目前中国经济合理增长区间在5%-5.5%左右,所以明年预期增速处于合理区间。

  他认为 ,如果明年能实现5%以上 的增长,则可以带动中国经济逐步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增长区间,推动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这既是当下稳增长 的迫切要求,更 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发展目标的关键。

  采访实录摘要如下 :

  国是直通车 :毕马威对明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如何 ?经济增速能否重回“合理增长区间” ?

  康勇:今年我国经济面临多重挑战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 、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拖累将有所减少 、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明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将有所改善 ,经济增速将较今年有所提升 。

  此外 ,2022年基数较低 ,也有利于明年同比增速的回升 ,预期2023年中国GDP有望实现5.2%的增长。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合理增长区间在5%-5.5%左右 ,所以明年这个增速处于合理区间 。

  央行去年 的一个研究也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在5.1%-5.7%之间,明年的增速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此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 的合理增长,经济增速和高质量发展都很重要 。

  国 是直通车 :怎么样看待5.2% 的增速 ?明年实现5%以上 的增长有何意义?

  康勇:一方面 ,明年我国经济增速虽然加快,但总体复苏动能依然偏弱 ,5.2% 的增速仍远低于疫情前6%以上的水平,我国经济复苏 的基础依然并不牢固。综合来看 ,疫情后四年(2020-2023)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速约4.5% ,依然弱于中国 的潜在增速水平。

  另一方面 ,明年我国5.2% 的经济增速依然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IMF在10月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至2.7% ,并指出占世界经济总量约三分之一 的经济体将在今明两年内至少连续两个季度出现经济收缩。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114万亿元人民币,并有望在今年超过120万亿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占全球经济的18%以上,在这样大 的体量上实现5.2% 的增速实属难得 。

  二十大报告指出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如果2035年中国人均GDP可以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我们测算未来十几年中国经济仍需要4.5%左右 的年均增速。

  如果明年能实现5%以上的增长,则可以带动中国经济逐步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增长区间 ,推动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这既是当下稳增长 的迫切要求 ,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发展目标 的关键 。

  国是直通车 :您认为 ,明年中国经济增长有哪些有利因素?

  康勇:2023年是贯彻落实二十大各项战略部署 的第一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也将有所改善 ,具体体现在:

  一 是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加速放开。近期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和“新十条”相继出台 。防疫措施不断优化 ,有利于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明年经济回归正轨。

  二 是消费随疫情缓解得到改善,储蓄助力消费复苏 。随着防控措施优化 ,预计明年我国消费尤其 是服务类、接触类 、体验类消费将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家庭储蓄也有利于疫情后消费复苏 。

  根据测算 ,和历史趋势线相比 ,目前中国储蓄存款总体规模增加了近7万亿元 。未来随着疫情 的缓解、居民信心 的加强 ,这其中 的一部分超额储蓄也有望转化成消费 。

  三是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积极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支持力度 。我们预期明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仍将维持较为宽松的基调,支持经济持续复苏 。

  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 ,继续将稳增长作为货币政策 的首要目标。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结构上继续用好现有 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

  财政政策方面 ,保持必要 的财政支出强度 ,优化组合赤字 、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同时,预期我国将加大利用政策性 、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财政开支,拉动有效投资。

  四是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引领投资增长。受政策推动 ,今年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表现亮眼,前11个月累计同比增长9.3%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尤为亮眼,超出全部投资增速近18个百分点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对产业优化升级 、专精特新等高技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五 是房地产市场修复,对经济拖累减少 。我们研究显示 ,房地产投资下降10%,会拉低我国GDP增速约1.7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我国从需求端、供给端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房地产稳定发展,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特别 是近期“三箭齐发” ,从银行贷款 、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三个方面支持房地产企业融资,有望改善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缓解企业 的信用风险。不过也要看到,目前家庭消费、投资信心依然较弱 ,房地产的复苏可能仍需时间 。

  六是美联储加息步伐放慢 ,人民币汇率、资本市场压力减小。预计后续美联储加息步伐将明显放慢,明年2月和3月分别加息50和25个基点,目标利率区间达到5%-5.25%,此后美联储将停止加息。毕马威美国首席经济学家团队预计2023下半年美联储将开始降息,并在年底降至2.75%-3% 。

  随着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预期美元指数转弱,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望走强。同时 ,美联储加息放缓带动美国国债收益率转弱,中美利率倒挂缩小 ,中国跨境资金流动将改善。

  国是直通车 :您认为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面临 的主要问题 是什么 ?明年稳增长 、稳经济大盘 的发力点主要在什么方面 ?

  康勇:今年以来 ,面对国内疫情散发,地缘政治紧张等超预期冲击,经济出现一定下行压力,为稳定经济 ,国家出台了一揽子经济政策和接续措施 。从政策执行效果来看 ,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对推动我国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 ,但居民和企业预期偏弱,消费和投资意愿不足,政策效能有待显现 。

  明年稳增长经济政策要把恢复扩大消费以及提振市场信心摆在优先位置,在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基础上,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同时注重财政、货币、产业 、科技和社会等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

  财政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 ,优化组合赤字 、专项债、贴息等工具 ,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从政府债务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三季度,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达到49.7% ,较2021年底提升近3个百分点 ,但是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相比 ,我国政府杠杆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未来存在一定加杠杆的空间 。预计明年政府发债或将保持一定力度 ,稳定经济增长 。

  此外,我们认为明年政策性 、开发性金融工具将进一步发挥重大作用。今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通过政策性银行发行政策性 、开发性金融工具 ,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 ,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运用这一工具 ,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 、促进消费 的综合效应。预计明年政府将加大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财政开支,拉动有效投资。

  货币政策方面 ,要更加精准有力。稳增长仍将是货币政策 的首要目标 。今年M2增速处于相对高位 ,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 ,我们认为明年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依然保持一定力度,推动经济复苏 。

  此外,随着美联储加息步伐放慢 ,我国汇率和资本外流的压力将明显缓解 ,同时我国通胀压力不大 ,物价总体温和 ,对我国货币政策宽松 的掣肘将减弱,存在降息降准空间 。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